期刊导读

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常规育人管理的文化研究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大力培养“大国工匠”。从2016年至2019年,在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态度、创新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既有精湛的技艺,又有坚强的毅力与意志,又具备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创新品质人才,即工匠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未来匠人的摇篮,职教20条赋予职业教育重要使命,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高职院校需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校园管理和教学教育中都要融入工匠精神,在校园内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交流分享”等活动,让大国工匠等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和展示,让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培育和传承。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古至今,我国对工匠精神就有尊崇和弘扬的优良传统,《诗经》中的“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是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是从业者在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上的表现,诠释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要素。①敬业:是从业者全身心投入的职业状态,是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展现出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态度。②精益:即精益求精,是从业者的职业品质,表现出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追求精益求精,乃至追求极致的品质。③专注:是对细节的耐心、执着和坚持,内心充满了笃定的精神,是“大国工匠”应该具备的精神特质。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意味着执着的精神,坚持和韧性的表现。④创新:即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严谨、追求精致、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中国向全球中高端价值链迈进的关键,是推动中国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工匠精神也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工匠精神成为人生的价值标杆,成为人才“质检”的衡量标尺,职业教育应肩负起弘扬工匠精神的责任。

二、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常规育人管理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非常重要,是灵魂,更是凝聚精神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现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要坚定踏实、实干的态度,要与时俱进,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坚定梦想,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百折不挠,同心同力地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

工匠精神和大学生常规管理育人的融合培育,一方面能活化校园文化新的生长点,创新德育模式,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同时也是职教20条的“三全育人”人才观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能端正大学生对待未来职业的态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的人才。工匠精神的融入,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才保障。文化育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通过文化熏陶,使得大学生具备崇真、向善、求美的理想主义,所以工匠精神的出现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诉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能精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一)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常规管理是必然结果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职院校面对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相关课程,同时也要在学生的精神道德层面不断更新要求,努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示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大量的大国工匠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探索文化育人的全新理念,秉持立德树人,培育高素质文化和技能的人才。

上一篇:意义建构与权力再生产: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新闻

下一篇:媒介传播观念的一次进化 ——评詹姆斯·凯瑞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