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福建省各级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组织编纂的文史资料是政协组织推动政协委员及有关人士撰写或口述的关于闽台近代史、现代史的资料,它系统记录了近代以来闽台各地的沧桑巨变。文史资料中蕴藏众多有关闽台中医药文化的文献记载,这些史料因其属于历史当事人、见证者对于所生活时代社会现象的客观回忆和记述,多为亲身经历、亲眼见到、亲耳闻到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福建省图书馆与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的《福建省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咨询指南》《福建省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咨询指南(续编)》统计,截止2002年,福建省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共发表与医药有关的文章1 500余篇,总计约200余万字。本文基于文献学的视野讨论这些文史资料对促进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的作用。

1 医疗卫生类材料

文史资料中医疗卫生类材料大致可以分为医疗卫生基本情况、医疗机构、医疗教育、中西医发展等类别。

在医疗卫生基本情况类材料中,有许多文章直观地描述了闽台各地医疗卫生基本情况。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福建省各级政协文史资料中记载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有:部队医院、地方医院、慈善机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中国近代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重战事,文史资料中涉及部队医院的文章自然不少,反映了解放前闽台地区医疗卫生的开展情况。由于战乱频发,地方政府对于本地医疗卫生无暇顾及,各种慈善机构的力量为保障闽台人民的医疗卫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文史资料中涉及慈善机构的篇目非常多,基本体现了与医疗相关慈善机构的运营状态。所论述的慈善机构主要包括孤儿院(育婴堂)、教会医院、难民救济会及其他慈善机构等。解放前,基督教会以兴办慈善医疗事业为手段,以传教为目的在各地开设了多家教会医院。其中有些医院,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医学的发展也同样摆脱不了时代的步伐。文史资料中,反映各地医学发展情况的文章非常多,分别描述了中西医学的发展概况。自古以来,闽台人民群众依靠中医药治病疗伤、防病保健,中医药深受群众之信赖。其中医人才皆出自民间,主要靠家传、师授和自学成才。或个人开设诊所,或居家兼业看病,或自设药店医药兼营,或受聘坐堂应诊,或游走四方、流动行医。中医带动下的中药行业也有所发展。西医属于外来医学。早期西医的传入与发展,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传教士为达到其传教的目的,往往以行医配合传教。传教初期,教会每派遣医生(有的传教士自己就是医生)义务施诊,进而创办医馆,藉此吸引当地群众信教。传教士足迹所到,西方医术也就接踵而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医的发展也趋于多样化[1]。

2 闽台医家类材料

闽台历史悠久,唐宋之前,地荒人少,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医家数量很少。从唐代以后日益发达,唐宋时期是福建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故有“海滨邹鲁”之称,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宋代形成了福建古代中医药繁荣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明中期以后,大批福建人到达台湾,他们在促进台湾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将祖国中医药传播到台湾。明清时期,闽台医家人才辈出,数量蔚为壮观。到清末民初,随着西医的传入,一些医家开始广泛传播西医学。闽台有浓厚的“信巫不信医”的思想。这种观念导致闽台地区出现众多的医神,其中保生大帝对后世的影响力最大,从古至今,从国内到海外,拥有众多的信徒。

文史资料中大量文章介绍福建著名医家宋慈、苏颂和闽台医家吴夲等。宋慈和苏颂是宋代福建著名医家,为福建中医药的发展增光添彩,因此研究宋慈、苏颂的生平事迹及著作的文章较多。文史资料中对宋慈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进行阐述;还对苏颂的籍贯进行考证,认为他的祖籍是同安,而生于丹阳。保生大帝原名吴夲,医技超群,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保生大帝,乡民尊之为医神,建庙奉祀。他对闽台中医药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在大陆和台湾有数百处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祠堂,保生大帝已成为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2]。从文史资料记载的医家看,闽台虽然偏僻一隅,但是医生的医术并不逊色于其它省份的医生,每个地区均出现了闻名遐迩的医学大家,如厦门的吴瑞甫、福州的力钧、台湾的黄玉阶等,力钧还凭借精深的医术为慈禧太后诊治疾病[3]。到清末民初,随着西医学的东渐,闽台也出现西医的传播者,如霞浦西医的传播者雷腾,漳州城早期西医蒋天汉,宁德西医奠基人阮琼珠,台湾西医传播者兰大卫等。除此之外,还记述了打破陈俗的女医家郑章氏。

上一篇:第次医古文研究学术交流会暨中医文献与古代汉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