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非遗文化 | 聆听最美之音,一起走进国家级非物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能表达其生活方式、精神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是一座城市自己的“文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墨柳腔。

传说与历史

柳腔是形成于即墨、平度交界的大沽河流域,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青岛地区独有的一个地方剧种,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当时灾民演唱的曲调即流传于民间的“肘鼓子”腔,该声腔流传到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曲、秧歌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声腔——柳腔

传承与发展

? | 组图 公众号 即墨柳腔

柳腔的表演亦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细腻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转化到“手、眼、身、发、步”的基本功法运用上,使唱、念、做、打、舞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表演艺术。

柳腔以演出剧情曲折的唱工戏为主,包括悲剧、喜剧、闹剧等。20世纪20年代开始,柳腔受其他剧种影响,与当地民间武术结合,也开始演武戏,出现了刀马旦、武生等行当,逐步形成了程式化的武打套路。

? | 公众号 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

柳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是这份文化的重要问题。即墨柳腔,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国家级传承人袁玲。在追求柳腔艺术的道路上,袁玲“奔走”了43年,她也把即墨的柳腔唱响了全国。

形式与内容

柳腔的传统剧目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寓意深刻。它既反映着中国历史的社会大观,也体现着即墨地域性的人土风情,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它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

柳腔的唱腔从音乐风格上,分有悲调(亦称“悲宫”或“悲工”)、花调、生调、反调及借鉴其他剧种的南锣、娃娃腔等,其中悲调和花调是基本唱腔,被称为“母曲”。

胶东一枝花 天下第一团

即墨柳腔剧团,成立于1956年,为即墨柳腔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 组图 公众号 即墨柳腔

六十年来,剧团共培养了百余名柳腔演员,创演过120余部柳腔作品,获得过50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

-END-

声明:文章首图来源于公众号 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来源: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

上一篇:喜讯|潍坊市“十大文化旅游集团” 评审认定结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