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黄土高原窑洞文化

? ? ?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柳林人民有着独特的居住习俗。冬暖夏凉的窑洞是乡民们主要的居住形式,以窑洞为家,在数千年的生活繁衍中,我们的祖先孕育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极富农家情趣的黄土高原窑洞文化。

一、形成与发展

? ? ? ?窑洞由原始穴居发展而来,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易·系辞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博物志》云:“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窑洞与穴居有直接的联系,远古时期,猿人以天然洞穴为栖居之所,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一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山洞中。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逐渐掌握了能够凿穴的石器工具后,受天然洞穴的启发,生活于黄土高原一带的先民们,便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黄土高原广布的黄土有着极强的直立性,加之较岩石松软,在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上古社会,为先人在黄土高原开凿窑洞提供了可能。据考古学研究,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智力和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利用大型尖状石器挖掘黄土洞穴的水平。从现有发掘的资料看,黄土高原以窑洞为居室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相伴随,时间当在距今约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二、结构与形制

? ? ? ?窑洞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特点。其结构基本是直壁拱顶,早期窑洞为土窑,现多为砖块砌筑,在沿河取石方便处,建有石窑洞。一般的窑洞掏空宽为9尺左右,高为1丈左右,深为3丈左右,靠窗口留一长1丈左右宽5.5尺左右的土台,上面纵挖三条宽约2尺的土壕(又叫炕洞子),连接灶台与烟囱,土壕上盖上石板再垫土抹泥作为炕,人就睡在上面,到冬天做饭时,烟经过炕洞子烘热炕,人睡上很舒服。“老婆儿子热炕头”成了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真实反映。

? ? ? ?旧时富人修窑建宅很较讲究,规模宏大。前厅后院,门楼高阁。其格局是正面南向修正窑,东西两侧对称筑侧窑,正窑上盖楼,顶楣处筑厦檐,檐下立铭柱。正窑门前筑有5尺宽的平台,台阶凡3、5、7级不等,这种建筑结构俗称“铭柱厦檐高圪台”。前后院之间以蜈蚣墙分隔,正中建仪门通往前院。前院一般建有大厅,故称“前厅后院”。大厅以外两侧建若干窑洞和马棚之类,最前方建厅或洞式大门。大门上压上楼一座称“看家楼”,前院左安石碾称青龙,右置石硙称白虎。大门外有旗杆,左右置石狮一对。

三、民俗与禁忌

? ? ? ?居住于窑洞中的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俗风情,诸多与窑洞相关的风俗,讲究起来相当认真。窑洞建造首先考虑的是选址问题,俗名叫“看风水”。建筑窑洞,地势一般取负阴抱阳的形势。《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窑洞选址通常选U字形或弯弓形的向阳山湾。要避开弓背形的山嘴、山尖。窑洞背后“靠山”要博大雄浑,山脉要悠远深长,形似巨龙。俗话说“得过且过,阳圪廊廊暖和”就是这个意思。院落一般选方形,与圆形窑洞相配合,形成天圆地方的理想格局。楔子形的院一般不选,梯形有棺材模样,更是院形之所忌。

? ? ? ?修建窑洞,有两个较为重要的仪式,一是合龙口,二是暖窑。合龙口是在新窑主体工程完成后,在窑洞拱顶全部箍就后,要留下拱顶正中一块砖的位置空着,等待吉日良辰,举行隆重仪式,贴队子、摆宴席,将龙口砌上。在合龙口时,龙口里放置五谷、铜钱等特制的镇宅之物。龙口合上了,窑洞修建就算正式完成。在窑洞入住前,有暖窑的习俗。温饱两大事,窑洞主要解决的是温的问题。暖窑也要择吉日举行,通常与乔迁的日子选在一起。届时要举行特定的仪式,邻里乡亲要前来祝贺。贺喜的乡亲高喉咙大嗓门喧闹,起驱瘟驱邪、暖家热窑的作用。暖窑的说法大概由此而来。

? ? ? ?炕和火灶是窑洞内的主要设施。灶王爷是居住在窑洞中的人们最为重要的崇拜神,主要负责全家人的吃饭生活问题,供奉于灶台前,一般不设神阁,只贴灶君神像,灶王爷常年在家护持,年底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相传要回天庭汇报工作,为了让灶君上天多说好事,当地有用甜食粞瓜瓜为灶王爷抹嘴的风俗。与灶相连的是土坑,土坑冬暖夏凉,供主人休息睡觉。挨炕的窑壁,有画坑围画的风俗。窑洞的门墙,通常是木制糊纸,窗棂的造型以吉祥图案为主,窗上有贴窗花的习惯。窗花是民间剪纸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吉祥的窗花剪纸为窑洞增添了浓浓的农家生活气息。

上一篇:拓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视野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