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游戏研究工作坊|游戏何以咏永生?

2021年3月20日至21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游戏咏/永生”:游戏研究工作坊。这场以游戏为中心主题的学术工作坊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召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腾讯研究院等社会机构和高校的学者,与同多位知名艺术家参加了活动。活动不仅吸引了《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评论》等学术刊物的关注,更吸引许多对游戏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游戏业内人士和学生参加了活动。

活动第一天合照在致辞中,工作坊召集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表示,在大学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中,电子游戏缺乏应有的重视,一直是边缘话题,不仅没有以游戏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主流学术刊物上看不到关于游戏研究的论文发表。但是电子游戏对年轻一代人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青年学者关于游戏的思考,只能在艺术理论或文化研究的会议上进行发表,学术界和思想界必须面对游戏文本和游戏现象。本次工作坊原计划是2019年冬季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进行,但受疫情影响而一推再推。2020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师大传播学院跨媒介电影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姜宇辉在上海召集了游戏与哲学的工作坊,题为“游戏致/至死”,李洋期望能接续关于游戏的讨论,邀请更多的学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参与关于游戏的讨论。此外,李洋教授提出本次工作坊活动是他倡导的“另类人文研究小组”的第一个公开活动,所谓“另类”(alternative)在英文中同时具有边缘、他者和替代性的含义,这是一个松散的、没有领导、没有机构、去中心化的自由的学术共同体,尝试在人文学科的正典研究之外,围绕更新鲜的前沿话题与边缘现象,展开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而这些活动不会延续国内学术活动普遍存在的威权等级模式,游戏理论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另类人文研究”的观念。本次工作坊分两天举行,除了主题发言,每天晚上会有圆桌讨论。B站(Bilibili.com )游戏频道为活动全程独家直播,发言嘉宾将回答B站网友的弹幕提问。

李洋教授3月20日的主题发言单元由青年学者林品博士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姜宇辉教授首先从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在《女人、火、危险之物》(Women, Fire, Dangerous Things)中的原初分类入手,尝试定位游戏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他以死亡而非自由作为基点,探索游戏的“颠覆性潜能”,姜宇辉从“火与电子游戏”这个著名的脑神经实验入手,认为火的体验最接近游戏体验,即对人类形成持续不断的诱惑,又充满危险,火所带来的灼痛感,更是解释出游戏体验的核心感受是痛苦而非愉悦,由此引出电子游戏与人的超越性之间的关联。

姜宇辉教授艺术家冯梦波作为中国最早从事电子游戏艺术探索的艺术家,介绍了他绵延35年的私人游戏史,勾勒出电子游戏这一彼时的“另类物”在他个人艺术创作中的演变,电子游戏始终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与资源,也给他带来无穷乐趣。冯梦波细致地分享了他如何学习使用电子游戏引擎,同时在中央美院指导学生创建工作室,指导学生在玩游戏中创作。北京大学新传学院知名媒介考古学学者王洪喆则以“猛犸洞穴”的洞穴发现与历史为线索,通过十九世纪以来的现代洞穴探险和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对电子游戏诞生之前的相关物质史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研究,他提出了冒险类游戏的玩法、叙事的跨媒介、跨语际的起源假说,尝试在世界史意义上重新思考电子游戏表意及其情感表达的历史唯物性。最后将黑奴运动、军事科学、计算机科学家的婚恋变故等史料的爬梳和分析,让我们看到资本在借助洞穴这一媒介实体进行劳动剥削,从而对电子游戏的本原性质展开批判性反思。

南开大学数学系的韩宇华博士提出了游戏中的存在是否需要“化身”的问题,他从解谜游戏开始,从许煜对数码物的讨论回到海德格尔哲学,提出了关于电子游戏物质性的讨论,韩宇华认为,我们需要抛开日常感知对事物的特定划分带给我们的对事物、对物质性、对存在的单一理解,尝试理解不同层面存在物的可能。艺术家周岩尝试通过他本人创作的几款与电子游戏有关的艺术作品,讨论群体意识与私人情感这两个对立概念,是如何通过游戏建立起关联,通过他的作品展示“游戏作为媒介的艺术作品与群体化共情的可能性”。

上一篇:周星驰一生的咸鱼梦究竟什么呢?他的无厘头文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