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文化自信不是随便说出来的,学者这样论中华文

中华文化有源头

中华儿女被称为“炎黄子孙”,这有历史渊源。黄帝和炎帝是中华远古传说中的人文始祖,经过文字加工,他们的事迹记载于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中。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一书中,从黄帝开篇叙述中华历史。炎黄时代距今5000余年,当时中原氏族部落开始统一,国家雏形已成,文字初现,为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奠定了基础。我国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进行了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史记》从黄帝开始叙述中华历史,是有道理的。

黄帝葬于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历代在这里举行祭祀黄帝陵的大典,具有重要意义。1937年国难当头,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这样歌颂始祖黄帝:“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同志在祭文中表达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决心。他在另文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祭黄帝陵折射出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在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就是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二者结合的科学表述。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原创性文化的形成与成熟

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和西方古希腊走的道路不同。中国保留了氏族血缘传统,在思想观念上由此形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信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走向,把文化的“本根”家庭放在第一位。“本根”有二义:一为来源,一为原创性文化。这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等同。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

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引起讨论,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周易》中有这样的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文明”的同义语。

最早用“家”(学派)来称呼诸子学说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史记·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六家”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即道家)。《史记》高度评价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称他为“至圣”,列入“世家”,又为孔子的弟子们书写列传。司马迁笔下的孔子是一位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对儒家的某些不足,司马迁也有所批评。《史记》肯定道家创始人老子在理论上的贡献,但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则有所商榷,并不赞同。


汉代文献整理大家刘向、刘歆父子以及史学家班固认为,先秦时期的思想学派有“十家”,除上述六家外,还有农家、杂家、纵横家,至于在街头巷尾说故事的“小说家”是否可以称为“家”,则有疑义。“十家”号称“百家”。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活跃局面,构成中华文化中的原创性文化。当时不同的思想学派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相反而相成,犹如奔腾的大河,源源不断,反映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状况。这些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子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思想;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哲学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庄子关于人怎样才能达到“与人和”“与天和”的论述等,虽然其中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但是上述思想理论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史写下了不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在生衍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价值观。这些也影响了人类的文明。

上一篇:东湖评论:让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