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阡陌上的最美图书馆,浸润美丽乡村的文化振兴

【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张嘉玉 部分采访/安绮】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全民阅读”在农村正发生着哪些新景象?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山清水秀、白云阡陌之间的乡村图书馆:引人遐想的“最美图书馆”篱苑书屋,成为连接城乡阅读的一处清舍雅苑;延庆大庄科乡教育基地的红色书屋,扎根当地特色传承峥嵘岁月的红色精神……阅读之美在乡间,在专家柯平眼中,新型的乡村图书馆正在改变人们传统认知里的刻板印象,以灵活多样的模式在田间大地播撒新阅读的种子。致远书香,正在浸润着美丽乡村的文化振兴。

驱车两小时只为造访一间深山图书馆

怀柔“篱苑书屋”启发文旅融合新探索

怀柔交界河村智慧谷,尽管这里离北京城区至少两小时的车程,还是有不少游客专门赶来,只为造访一间深山图书馆。由于游客太多,书屋不得不特意向游客们强调,这里禁止拍照,并且需要限制人数。在篱苑书屋,阳光透过柴禾铺成的墙面,洒下来窸窸窣窣的光。书屋外墙使用柴禾杆、洋槐、桑木等十多种树木的枝干铺成,灵感正是来源于村子里家家户户堆积着的柴禾棍,这让书屋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

为了让书屋与当地乡村生活产生对话与融合,馆长潘希坚持让村民参与到书屋的建造和管理中——包括建馆时的部分工人,开馆后的管理员、维修长工等受薪人员都是找来当地交界河村的村民。还有村民的一块土地被开辟为停车场,书屋会收取游客的停车费来支付这笔定期的租金。

书屋的收入额也成为了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福利。书屋租场、拍摄、广告、旅行团参观等获得的费用,扣除一部分小型维修的经费之后,都会交由村委会统一安排。十年来,书屋已经向村子交付20余万,每到逢年过节,这笔钱就会发放给村民作为节日的福利金。

起初,潘希也曾组织农民们一块到书屋推广阅读,但是村民们显得意兴阑珊。虽然如此,文化的种子还是在潜移默化地生长着。书屋有几位“小读者”,其中一个孩子,由于爷爷在书屋做长工,她从不识字时已来到书屋,潘希也见证她的书单从《白雪公主》逐渐变化为科普读物。虽然有的孩子已经开始去城里念小学、上中学,但是他们周末还会回到这间书屋来逛一逛。“我们是陪伴这些孩子长大的。”

时而喧闹,时而宁静,书屋就这样在碰撞和理解中陪伴着村民们的生活。在潘希看来,书屋带来的更多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突破,“我们并不是想去强迫别人改变,我们提供一个平台来让他们自己去慢慢体验,我就在这里,有一天你遇到了我们,可能就会有一些改变,但这个改变是要需要时间的。”

“红色书屋”身临其境感悟峥嵘岁月

延庆大庄科乡让红色藏书“活”起来

穿上老式的军装,用埋锅造饭的方式做一顿行军餐,穿针引线补出一双行军鞋,徒步长城,行军峡谷……在延庆大庄科红色体验基地,游客瞬间“穿越”回那段峥嵘的岁月。结合如火如荼的红色文旅,基地还开辟了一方红色书屋,让红色文化“流动”起来。

“红色基地客流量很大,一年十几万,远远超过了乡图书馆的客流量。”延庆大庄科乡宣传委员贾德勇介绍,书屋从去年秋天筹建以来,目前已经收藏了2000余册红色书籍,既有《毛泽东选集》这些情怀十足的红色老书,还有展现当地延庆及大庄特色的红色丛书——《景仰红色记忆》展现当地红色历史故事发生的真人真事,《白乙化》书写烈士白乙化的延庆抗战故事,《为有牺牲壮志酬》则是一本革命先辈的回忆录,“我们把红色书屋打造成大家身临其境、主动去学习红色文化的地方。”

当游客走过这些书架,就可以取下一本,回到住宿的房间,重温一段红色的历史。开放的空间里还摆放了桌椅,以便游客在空闲的时间可以坐下阅读。有时候,在基地工作的村民也会打开红色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基地还会培养他们成为农民讲课老师,原汁原味来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

书屋刚刚开放不久,贾德勇正在策划一系列图书活动,以村民为主,兼顾游客,邀请附近的村民来读书或是分享,他相信村里的老人会在这里找到回忆,而年轻人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因为我们是革命老区,大家还是有那种革命情怀,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周边农村的文化阵地。”

上一篇:信宜市杨筠松文化研究学会举行换届暨学术研讨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