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秦兵马俑在西方的研究路径,及其折射出的古代

1974年秦兵马俑的意外现世,不仅国人震惊,世界各国的目光一时间也纷纷投向中国。更令人震惊的是,兵马俑仅仅是秦始皇陵这座宝库中的冰山一角。接下来几十年间,秦始皇陵的最新发现又一次次牵动着史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神经。细数下来,偌大的秦始皇陵,至今只开发了1号坑、2号坑、3号坑,总面积就达2000多平米。
据相关专业人士称,这是由于现如今的技术还达不到开发主陵的程度。例如刚出土的竹简,就会因为忽然改变环境,瞬间毁坏。在墓中时,竹简处于饱水状态,取出后就会迅速脱水,竹简变细,字迹难辨。

出土后缩水的竹简(左为实际图片,右为放大细节图)
严重一点的,也有变成一堆烂木条的。最糟糕的是像银雀山汉墓刚出土竹简那样,因为保护不到位,好多都缩成了黑色的细线,一碰就碎,成为灰烬。这样的开发,无疑是对这些珍宝的毁灭,更何况秦始皇陵又并非一座普通陵墓,它就是一座山,稍有不慎,可能整个陵墓都会遭遇毁坏。

出土后迅速变成灰烬的竹简
因此,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正是研究、复原、保存现有的兵马俑及其他陪葬品,通过这些器物,来设想、还原两千多年前的秦帝国,为史学界输入新的研究成果。也让世人看到一个更真实的秦帝国。
前面说世界各国的目光也在注视着秦兵马俑,其中有不少汉学家,他们也参与到秦俑研究中来。不同的研究方法、已有技术,以及外部视角,这些汉学家们也为秦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也让世界其他国家对秦俑和秦始皇陵有了更多了解。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发展,西方不少研究中国历史的作品涌入国内。其中有关秦俑的《秦俑两千年:关于秦俑的一切想象、现实与未知》便是这方面的佳作。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详细了解现阶段西方国家对秦朝历史、秦始黄陵与兵马俑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从他们的视角看秦俑,有什么新的发现与知识补充;西方国家对秦俑未来的研究动向又是如何。

一、秦兵马俑在西方的3大研究路径
中国的考古发现很少引起全球关注,但秦始皇陵的发现却引起全球轰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然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这段评论显示出西方国家对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的现有认知,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价值。此后,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将视线聚焦与此。秦兵马俑在西方的研究路径大致分三个阶段。
首先,西方研究秦兵马俑最初只是依靠一些翻译的新闻报道与相关著作。如1985年,荷兰汉学家A.F.P.何四维以英语出版的《秦律辑佚》,对秦代历史沿革、秦始皇、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有了初步了解;
其次,在与秦俑博物馆、秦陵博物馆等单位的合作中,深入第一现场考古研究。为了推动秦俑学的发展,秦俑博物馆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其中不乏与西方国家的深度交流与合作。1990年与2004年,中国曾两度与德国合作,进行“秦俑彩绘文物保护”相关主题工作,进展喜人。

考古学家马科斯
之后2006年与2011年,又与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合作,对秦始皇陵出土文物,主要是陶俑和青铜兵器,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在当时,西方有着领先于中国的探测技术,“为秦陵秦俑文物保护、秦代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打开了新视角”。

上一篇:上海: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资源高地、研究高地和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