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行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田埂”上,成肖玉艺

▲成肖玉艺术40年展将于6月18日在位于上海中心大厦的宝库艺术中心·艺术长廊开展。

上世纪80年代,一批思想触角敏锐的前卫艺术家从西方现代哲学和先锋派艺术中得到了充足的动力和养分,试图开辟全新的中国现代艺术板块,这是85新潮美术运动得以发生的重要契机。虽短短几年,但对中国前卫艺术板块的形成和铺垫,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成肖玉艺术40年展现场。

成肖玉是85美术新潮时期的重要艺术家之一。在那个如火如荼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初始爆发期,他几乎参与了85新潮美术运动的概念涵盖下的所有重要艺术活动,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被美术理论家认为是当时“理性绘画”的代表。

6月18日,成肖玉艺术40年展将在位于上海中心大厦的宝库艺术中心·艺术长廊开展,全方位展示这位“边缘艺术家”的发展历程。

高名潞、吕彭、鲁虹等著作中有关作品《东方》描述

《艺术领域中的符号观念》获《美术思潮》1985年年度奖

1985年7月,成肖玉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学吴少湘在北京举办《平面立体作品展》,为观众展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央电视台、中国美术报等多家媒体曾作过报道,油画作品《东方》成为《美术》杂志发表在封面上的第一件现代绘画作品,影响深远。高名潞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一文中称“这次展览对后来的北京地区新潮美术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值班安排

1988年“黄山会议”期间与川美老同学、西南艺术研究群体主要成员

90年代初,成肖玉的艺术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前往德国艺术重镇卡塞尔,开始了与欧美当代艺术前沿的零距离浸润,也相对远离了中国艺术生态环境。

长达七年的欧洲游学体验,正好在时间上与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井喷式爆发相重叠,这种千载难逢的异地艺术现象和本质的横向和深度比较,让他得以深切感知东西方艺术各自的生命源头及其在核心理念上的根本差异。

《新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刘树勇著(其中第8册封面、第1册目录、第6册内页等介绍作品《东方》)

成肖玉曾多次谈到自己对艺术世界的观察角度,他认为自己永远行走在东西方文化这两块田地之间的“田埂”上,是一位游走于文化边缘的艺术家。

“边缘”地带的相对静寂,或许是他能够沉心静气地酝酿出自己的艺术语境的深层背景。

《美术》1988年第5期封面(油画作品《时代》)

从展览内容来看,主要体现在:80年代、90年代及当下三个阶段,含作品、文字、文献记载等,以原作与数字化呈现方式展出。

由于艺术家本人对作品及相关史料的保存意识的忽视,造成了大量缺失。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得以运用先进的展示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一些早已湮没于时间长河的作品原貌,通过数字化呈现,尽量展示艺术家及其艺术思考的整体面貌,使展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触及观众。

《彼岸》布面油画?(与吴少湘举办《平面立体作品展》的参展作品?1985年)

成肖玉的作品肯定不属于大众化的范畴。作品面貌多向而模糊,出自他的个体文化观的思考,不会因为过分强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而淡化自我视觉图像的私密属性。

半山听雨文化创始人王俏先生表示:40年的斗转星移,成肖玉先生能置身度外,激浊扬清,沉浸于自身艺术语言的精取与凝炼,尤为难得。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边缘游走,才得以创作出淡泊悠远的艺术语境。

《瞬间》布面油画 1984年

上一篇:磁山文化的特点 张海江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