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今考古学夏文化研究的乱象与悖论

(作者:赵辉)夏文化探索是我国历史和考古研究中为国内外所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学术研究课题。到目前为止,围绕夏文化,学术界在田野考古和理论研究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分歧。

为了促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开展,持续推进夏文化的研究,我国持续实施了“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2020年8月,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协作,启动了“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以系统开展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

纵观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我国夏文化研究的历程,先后产生了如下对夏文化的认识或观点:

1、 李济1925年至1926年在晋西南考古调查与西阴村发掘,就带有夏文化探索的目的,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

2、 1931年,徐中舒提出:有彩陶的仰韶文化,就是我们中国的夏代文化。

3、 1947年,翦伯赞认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

4、 1947年,范文澜提出龙山文化是夏文化。

5、 1959年,徐旭生在豫西调查“夏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并认为二里头是商汤亳都。


6、 1977年,在河南登封召开“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座谈会”,邹衡先生在会上横空出世,成为一匹黑马,他提出,二里头应该是夏。

7、 同时,专家学者提出如下看法与观点: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垣有可能是夏代的阳城;偃师二里头文化分属夏、商两种文化;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夏文化应该是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8、 座谈会上,邹衡先生提出的二里头是夏,当时大家都接受不了,群起而攻之。在后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邹衡先生则得意于他的观点成为多数派了,从此“二里头就是夏文化”“夏文化就是二里头”成为主流学界的“共识”,因为邹衡先生认为只有二里头才是夏。

9、 但作为二十年二里头遗址的考古队长许宏认为:根据碳十四测定结果显示,二里头文化的上限大约是公元前1750年,不够夏的年数,夏的始年被定为公元前2070年,那就是龙山时代晚期了。那么,“邹衡先生认为只有二里头才是夏”的这些所谓共识和主流意见,从学术的严谨上来说显然很难成立。

10、 对于“邹衡先生认为只有二里头才是夏”的观点,北京大学孙庆伟教授在他近年的学术史著作中,专门用了一个小节描写“搅局者邹衡”,认为邹衡搅乱了中国夏文化研究正常探讨的局。


11、 在“邹衡先生认为只有二里头才是夏”的观点成为所谓共识和主流意见后,许宏以二里头考古人的身份,拒绝对二里头遗址的文化身份进行明确表述,被认为是新的搅局者,搅乱了“只有二里头才是夏”的主流夏文化研究方向。

12、 北京大学孙庆伟教授认为,其实即便是二里头遗址,也很难说就完全体现了夏文化的发展高度。其中最感困扰的问题就是二里头遗址的出土器物不足以让普通观众相信这就是夏代都邑,因为实在没有什么气势恢宏的遗迹和遗物,在这方面与殷墟相比实在是差距太远了;但认同邹衡的一个观点“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夏文化是什么?是当今学术界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每一位学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当一个可能的学术观点被地方利益所裹挟的时候,后面的研究就已经脱离了学术研究的范畴,所产生的结论也就与学术无关了。“夏文化研究”,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来看,都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考古学探寻夏王朝存在地域的科学研究。但是,通过“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的目标与单位构成来看,“系统开展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这分明就是为了证明“只有二里头才是夏”的地方利益研究。


抛开夏文化的人类文化学概念,单就夏文化的考古学概念来说,夏鼐先生将夏文化定义为:夏文化应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邹衡对夏文化的完整定义表述为:夏文化是在夏王朝统治时期、夏王朝所处地域内的有一组文献记载中夏人礼器的青铜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应有宗庙、青铜礼器等反映夏王朝国家形态的遗存存在。

如此看来,二里头遗址之所以成为当今夏文化研究的唯一考古遗址,是因为邹衡为二里头遗址量身定制了一套鉴别夏文化的标准。因为到目前为止,二里头是唯一考古年代进入夏王朝时期的考古遗址,也发现了一些或夏或商的一批青铜器、玉器。

上一篇:迷信行为的原因不只是“没文化”——从心理学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