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汉代丧葬文化的伦理意蕴研究

丧葬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秉持“死者为大”的理念,人们非常重视死后的殊荣,

就连清代的张廷玉在其在世之时,接连向乾隆皇帝上奏折,表示希望乾隆皇帝应允自己死后能配享宗庙,置于丧葬仪式,同样代表了治丧者和逝者的身份等级。

因此,丧葬文化的特殊性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上,汉代的丧葬文化亦是如此,礼法所包含的伦理思想使丧葬活动成了规模宏大的行为,既给活人增光,也给逝者殊荣。

相较之下,汉代是一个特别重视丧葬的朝代,甚至一些人用“厚葬”来形容汉朝,主要表现在陪葬器物之所,丧葬礼仪的复杂程度等,除此之外,汉代厚葬文化所涉及的人数非常多,参加凭吊的人都有身份等级的要求,一切活动都要符合复杂的章法。

汉代之所以如此重视丧葬就在于加强皇权统治的需要,因为厚葬文化与董仲舒所宣扬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符合,并印证了“君权神授”的观念,还保障了“忠孝之义”的延续性。

一、汉代丧葬文化的背景

汉代丧葬文化是后人了解其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这一朝代由于存续时间较长,所以在很多制度方面都比较完善,丧葬制度也不例外,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丧葬规制。汉代的丧葬被视为厚葬的代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比较稳定的王朝统治时期,汉代缘何采取厚葬习俗,纵观历史典籍,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较于儒家的入世性,道家的出世性更为明显,道家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对汉代丧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道教讲求“道”,道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之终点,道是生命生长之永恒规律,不可违反,不可置疑,由此看来,道家的“道说”增添了天命说的神秘感,又带有一定的宿命论,一切皆为“道”之规定。另一方面,道家的丹鼎与符箓都是追求长生不死的方法,并且广传民间,生生不死成为新的追求。

其次是受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宗法和礼法观念,宗法观念下包含了“孝”的情感,“孝悌”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占据主流,人们对于那些不孝之人充满鄙夷,而且在一些比较宗法观念比较浓厚的地区,不孝之人还会遭到家族大家长的批评,甚至革除族谱的惩罚。

在父权制社会中,子女必须遵循孝悌制度,因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必须将“孝行”作为外在表现形式,使家族的凝聚力可以物化为具体形式。

然后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王朝更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却长盛不衰,成为实至名归的“常胜将军”。

儒家思想自董仲舒改变之后,十分重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礼”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重视,丧葬文化作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属于五礼中的“凶礼”。《礼记·乐记》有云:“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以地制”,由此,遵行礼法可以促进社会之稳定。

最后,从现实物质角度来看,汉代丧葬文化走向厚葬文化的重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的崛起。

豪强地主作为社会中的富有者,不仅追求生前的富裕,也追求死后的荣光;同时,汉代统治者推行“举孝廉”的施政方式,要求地方官员推举孝顺的人,因此一部分豪强地主为了在民众心中留有孝顺的思想,所以大办丧葬活动,以示自己的孝悌。

豪强地主的这些行为直接推动厚葬习俗的展开,

因为这些豪强地主在地方上影响力比较大,而且还会邀请地方官员参加本家举行的丧葬活动,因此,豪强地主的厚葬行为似乎成为官方默认行为,

自然得到他人效仿。

二、汉代丧葬活动的礼仪组成

1.汉代丧葬活动的举行

汉代丧葬活动内容较多,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具体仪式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送葬与路祭”等环节。

丧葬活动中的“敛”是为了满足逝者成仙,早登极乐的愿望,

尽管如此,逝者所穿戴的都与其社会地位有关,《后汉书》载有:“帝崩,含以珠”,《礼记译注》中指出“天子衣衾百二十称于领,公侯衣衾九十称,大夫衣衾五十称,士衣衾三十称”。这些规定明确的制度就是礼法制度的外延。

上一篇:「岭南地方文化研究」清远地名拾趣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